买卖二手车水很深 不想被“套路“就戳进来
作者:admin | 分类:二手信息 | 浏览:67 | 时间:2023-10-14 10:03:45去年,省消保委接到湖州一名消费者投诉,称其5月10日在杭州二手车交易市场以35万购买了一辆宝马525Li二手车。 当时的车辆里程表数据为5.3万公里。 ,后来经宝马4S店核实,截至2016年2月18日,行驶里程已达到85241公里。 消费者认为经营者在销售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的,根据《消费者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要求经营者退一赔三。
据了解,省消保系统受理的459起二手车消费投诉中,涉及里程篡改的投诉有241起,占投诉总量的52.5%。
车辆行驶里程是二手车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 目前,车辆里程仅适用于在4S店维修的车辆。 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很难去4S店核实这些数据。 然而,对于二手车来说,经营者却并非如此。 据悉,他们可以使用一些手机应用程序查询车辆4S店的维修信息。 运营商往往利用这些信息的不对称性,擅自改变车辆的行驶里程,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目前,二手车市场经营者擅自更改里程已经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不更改里程的情况已经很少见。
故意隐瞒事故车辆信息
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2017年9月11日,消费者刘某在杭州某二手车交易市场向摊主赵某购买了一辆二手2104格仕途。
车主刘先生购车后,将车放在杭州共和汽修店维修,发现车子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随后,刘先生通过查看保险记录得知,该车今年6月在新疆发生重大事故,在高山翻车!
车主将杭州某二手车市场摊主赵某诉至杭州市下沙区人民法院! 本案于2017年11月27日在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一审认定,被告人赵某在销售二手车时存在诈骗行为。 刘某主张依法赔偿货款三倍的损失,即49.5万元,法院予以支持!
这种隐藏事故车辆信息的行为在二手车销售中非常常见。
一些经营者负责对自己销售的大部分二手车进行检测,检测的专业性和真实性很难保证。 在利益驱动下,二手车经营者刻意隐瞒车辆事故信息二手车过户费用多少钱,使得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很容易买到事故车、水损车等存在质量隐患的汽车。
省消保委认为,二手车经营者作为专业从业人员,在销售二手车时有法定义务对车辆进行最基本的检查。 “无知”不应该成为矛盾纠纷出现的借口。
质量问题频发、合同不规范、逃避责任
事情时常发生
省消保委系统受理的459起二手车消费投诉中,涉及质量问题的投诉有108起,占投诉总量的23.5%。
《实施办法》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其销售的二手车安全性能良好; 自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行驶里程3000公里以内(以先到者为准),二手车发生安全性能故障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责任用于修复它。
但在实际购车过程中,二手车经营者往往只能保证车辆可以行驶,而无法保证其性能。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后,往往会第一时间前往4S店或专业维修店对车辆进行保养。 这种情况的费用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此外,还存在车辆故障多次维修、无法修复、延误超过保修期等现象。
目前二手车市场经营者使用的合同不规范,合同当事人均为个人。 二手车经营者或中介公司并未在合同中体现,以避免经营者承担主要责任。
有些代理商手头没有车,但他们从网上下载图片,稍加修改后发布在各大网站的二手车平台上,标出低价来吸引消费者。 当消费者来到店里时,他们说车要么没有在手,要么已经卖掉,然后推荐其他车辆。 面对中间商的低价“钓鱼”营销,消费者很容易上当。 这样,中间商就以虚构低价车来源为幌子,销售消费者不想购买的汽车。 有些消费者不会购买汽车,除非它是那辆特定的汽车。 中介称,该车供不应求,想要的人很多。 只有交押金,他们才能保证。 缴纳定金、签订合同后,中介机构以消费者单方面违约为由,施加种种限制,甚至人为设置障碍,阻止车辆顺利过户,从而吃光了定金。 常见的伎俩包括:车辆牌照限制、抵押贷款障碍、汽车全额付款限制等。
一些汽车金融公司在与消费者签订汽车贷款合同时,抓住了消费者对汽车的渴望,忽视了对合同细节的审核。 他们对收费项目和收费金额没有仔细了解和比较,也没有查询相关信息。 设置消费陷阱。 此外,目前车贷行业还不够规范,没有确切的车贷收费标准可供参考。 一些担保公司列出的项目范围很广,例如抵押费、担保费、押金、评估费、风险费、预付款等。 、GPS费、金融服务费等
中介联系担保公司,与消费者签订租赁购买合同。 即担保公司先将车辆过户到公司名下,消费者按日缴纳租金使用车辆,期限届满后再将车辆过户到自己名下。 有消费者认为这种方式成本压力较小,但没想到收费种类繁多,如检验费、过户费、押金、综合保险等二手车过户费用多少钱,实际费用可能远远超过汽车价格。
一些消费者接受了担保公司的抵押贷款,但开始偿还贷款后,问题又出现了。 如果借款人逾期或者有不良记录,担保公司会通过车辆上安装的GPS找到车辆,直接将车辆开走,并要求借款人还清剩余贷款后再归还车辆。 借款人结清余款后,担保公司会要求支付违约金、拖车费、保管费等各种费用。
【浙江新闻+】
浙江版新《消费法》涉及“二手车”
相关规定执行困难的主要原因
2017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浙江省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二手车交易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作出了新的规定。 一些经营者表现出了对新规的不适应,导致二手车消费纠纷突出。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相关规定难以落实呢?
首先,二手车经营者违法成本低。
二手车经营者基本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较小,往往只有3万至5万元。 一辆二手车的价值从几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远高于其注册资本,导致经营者在处理投诉时往往不配合当地消保委和市场监管部门。 即使消费者通过诉讼维权,也可能无法执行。
其次,二手车交易合同亟待规范。
不正规合同往往会导致消费者无法提供像样的证据。 商家否认销售过程中的所有卖点和承诺。 双方互相争论。 一些商家甚至坦言,并不担心消费者继续诉诸诉讼等手段。 二手车消费者的权益难以保障。 。
第三,车辆的实际状况目前缺乏权威的第三方法定机构的检验和检测。
目前,二手车车况检查有以下几种形式:品牌二手车经营者依靠4S店检查车辆; 二手车经营平台依托平台的技术实力进行检验; 二手车经营者自行检查或委托一些平台进行检查。 这些检查员往往是经营者,其公正性无法得到保证。
哪些方面可以改变?
据此,工商局相关负责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经营者要加强企业自律。 二手车经营者要认真学习浙江版新《消费法》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 市场和网络平台经营者必须加强对经营者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使我省二手车交易市场有质的提升。
二是规范交易合同。 浙江省消保委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对二手车交易合同进行规范和备案。 建议将浙江版新消法规定经营者需书面告知消费者的车辆基本情况在合同中予以体现。
三是以案释案,宣传贯彻浙江版新《消费法》。 浙江省消保委将利用智库团队的力量,精选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个案,支持消费者对非法二手车经销商提起诉讼,并通过媒体邀请法律专家解读典型案例,并用案例讲解宣传贯彻浙江版新《消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