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肿瘤医院护士,决定用爱塑造新“关系”
作者:admin | 分类:招聘求职 | 浏览:70 | 时间:2023-07-29 16:08:11刘进/文
1.两次压力翻滚
在成为癌症诊所的护士之前,苗苗并没有想太多。
和大多数同龄男孩一样,他们听妈妈的好话:“宝贝女儿,学这个真好。” 同时,他们并没有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丝毫吸引力,硬着头皮自愿参加了。 填写表格,专业为“护理”。 在男孩们聚集的中学里,我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病变门诊已经是六年前的事了。
“肿瘤”这个词首先在她心里烙下了烙印,一种压力。 这些在正常人体细胞的外在滞留诱因作用下形成的新生物,也会给病人的心脏压上一块沉重的石头。
当他们走近这家诊所时,情绪球阀自然就被加压了; 而这里地位低下的护理工作,就成了这些压力最容易、最便捷的宣泄出口。
这一点,在苗苗第三天进入诊所的时候,她就有了预感。 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也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所以当两个呼吸,两个球阀通过导火线相互碰撞时,小爆炸、大爆炸都会在这个非凡的地方噼啪飞扬。
所有的冲突都源于最复杂、最不起眼的细节。 为患者输液注射、术后伤口处理、换药、注射针头、协助吞咽和进食、如厕、送解说和化验单……
在任何环节中,只需按一下按钮即可触发火药。
曾经,她记得自己怀孕七八个月的时候,肚子还很大,还在各种琐事中穿梭。
前三天有一名患者入院。 但由于他只办理了住院手续,没有办理入住手续,而且考虑到患者住的不是套房,为了保持床上用品清洁,不被其他家属损坏,苗苗建议他“检查一下”。当天换,当天换”,也都同意了。
但第二天,当患者和家属提着大大小小的器材准备入院时,一进病房就没有喘过气来。
“三天了,床单还是脏兮兮的,你尽责了吗?” 那是一对看上去焦躁不安的年轻夫妇。 女孩一开口,声音就如洪钟一样震耳欲聋,声音穿透了病房,传遍了整个走廊。 有一个绵长的声音。
余音也飘进了苗苗的心里,缠绵荡漾。
她看着自己隆起的肚子,看着病人和家属皱着眉头、嘀咕着的眼神、呆滞的身体。 一股强烈的委屈感从心底蔓延到手臂、喉咙、嘴巴。 她挤了挤眼睛,尝了尝味道,是咸的,还有点酸。
一股泪水也从脸颊流下,顺着身体流进嘴里,夹杂着委屈的味道,滋润包裹着敏感的嘴巴。
她二话不说,在朋友的劝说下,含着泪把脏床单拿走,换上了新的。 带着香蕉香味的洗衣粉的香味扑面而来。 这一刻,这熟悉的味道让她感到一丝安慰。
那次是淼淼当护士三四年来第一次哭。
此前,她已经听过无数患者的抱怨。 他们是这个诊所里距离病人最近的一群人,也是他们最容易接近的一群人,也是他们最方便收起恐惧、彷徨、无助的一群人,和混乱。
轻病重病时,他们常常会失去耐心,失去常人坚守的正派,变成被病魔俘虏的儿子,折腾打架。 向一群同样脆弱的群体,宣泄隐藏在心底的焦虑。
苗苗在工作中
2.无法解决且反复出现的“问题”
疫情期间,根据诊所规定,患者入院时只允许一人陪同,但患者为了自身方便,往往违反规定。
淼淼上班三天,经过住院部门口时,发现一名病人带着两名陪护人员进来。 那是一位灰眉老奶奶,也是她照顾的病人,她一眼就认出了。
“主人,不能带两个人进来。”
“这是我朋友,我是来做放射治疗的,小姑娘,你长得真好看,怎么这么不讲理?”
“实在是不合规矩,你要是坚持的话,我就去跟领导说一下。” 因为焦急,苗苗劝说的声音有些大。
两人理论上正在旁边说话,声音也越来越大。 过了一会儿,朋友来了,领导也来了。 老人最终失败了,苗苗匆匆离开现场去接女儿。
这件事苗苗已经埋在心里一下午了,始终无法释怀。 第二天早上,我下班的时候,在扶梯上遇到了前三天脾气暴躁的奶奶。 还没来得及反应,也没来得及打招呼,奶奶的脸色就冷了下来,哼道:“你今天喊什么,喊你*,以后我天天看着你……”
这两个字就像两把利剑刺进了苗苗的心。 她想起今天发生这件事的“热闹”场面,没有反抗,也没有说话,就回到了办公室。
坐下不到十分钟,“演讲”功能的气势就来了。 一团火焰从我的内心最深处冲上来,在我的肩膀上噼啪燃烧,火焰似乎快要到我的喉咙了。 如果不及时释放,恐怕全身都会爆炸。
“这也太不尊重了。” 屈辱感伴随着喉咙里的熊熊烈火,一跃而起,直奔脖颈。 她和护士发了一条短信,又和校长面对面聊了很久,火焰才渐渐熄灭,但她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
我记得不久前,一个朋友被病人打了耳光。 那天她并没有在现场,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据说现场一度很混乱,还有人报了警……
她一时间感觉很累,头顶的天空总是很低,只能用手够到,无法撑起更高或更远的空间。 想要放弃的冲动,就像海浪拍打岩石一样,无数次涌上心头。 可是,辞职后我该怎么办,我能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当时的苗苗看来,是无解的,无限循环的。
苗苗和朋友们
3.“什么样的病人”得了病?
就像所有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彷徨徘徊的人一样,他们要么寻找出口,要么还在原地打转,一生都无法摆脱悲欢离合的轮回。 淼淼的幸运在于她迫切渴望改变,她终于冲破了桎梏的牢笼。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家庭系统教育”的概念。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并于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应用于心理学。 它认为家庭成员同时相互作用,形成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原生家庭等多线交织的系统。 、发展心理学等
但其核心关注的仍然是人,如何以人为根本,从人的生命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家庭为轴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
学习这门课程,苗苗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儿子。 她发现,自己和很多家长一样,对于孩子的教育仍然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 而三年多的“家庭系统教育”课程培训给她带来了新的视野。
事实上,这些收获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意外地为她的护理工作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们不看儿子犯什么错误,而是看女儿犯什么样的错误。” 苗苗说,老师在课程中讲的内容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工作,“同样,重要的不是给病人看什么病,而是看什么样的病人得这种病。”
这种想法的转变,虽然只是那么一瞬间,却如同穿越了万山万水。
她开始尝试理解病人。
撕开他们焦急、愤怒、悲伤、失望、忧郁的情绪,撕开这些不假思索地迸发出来的莫名其妙的话语,以及冲动之下奋勇拼搏的行动,看到冰山之下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听说过的事情。 。 看到和感觉的暗流。 但这是作为一个人最真实的需要和期望。
有一次,一个小女孩从血液科转到乳腺科做造影放射治疗。 她和另一个朋友给他安排了一张床位,孩子的父亲领着他站在病房的角落里,满脸阴郁,一言不发。
儿子上前,握着她的手,眼里含着泪水:“你帮我劝劝儿子吧,他已经好几天没喝水了。”
答应出来后,苗苗打开了女孩的病历:他是一名淋巴瘤患者,当时病情并不好。 合上病历,她深吸了几口气,开始用刚刚学会的非暴力沟通理念去感受宝宝和妻子的经历和需求。
丈夫对女儿充满了恐惧和恐惧,而女儿其实对放疗充满了焦虑。 不喝水是一种压力反应,也是自我保护的需要。 她需要用一些更温和的方式来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你好。” 她走进病房,来到孩子的床边。
“护士妈妈,您好。” 孩子的回答也很慷慨。
接过之后,她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在一旁询问了孩子的年龄、年级、有什么爱好、喜欢吃的食物。 女儿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说自己在山西长大,喜欢学习,也喜欢和同学交朋友,还有很多爱吃的小吃。
“晚上你爸妈出去买菜的时候,让她给你送你喜欢吃的,好吗?你一定要答应你叔叔喝水,我是你的专职护士,如果你有什么事的话,你一定要来找我。”
“好的!” 孩子爽快地答应了,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反抗。
第二天,淼淼放假了。 当她第一天下班时,孩子的病床已经空了。 她一开始很震惊,后来听说情况不妙,就被转介给另一位医生。 但她的心里始终有一股暖流。 她相信儿子今天早上一定吃得好,第二天也会喝得好。 这种爱和关心让彼此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系并产生了同理心。
还有一次,一位老年妇女在放疗前仍流泪,家人劝说无果。 苗苗见状,主动上前与她沟通。
原来,她家有一位截瘫的妻子,两个孩子还没有离婚。 她生怕自己上了放射治疗台后,家里的那些人和事就照顾不了了,她试图搬动的温暖大厦会突然倒塌。
和姐姐聊天的时候,苗苗还握着她的手, 当放疗平车来接她时,她又给了她一个鼓励的拥抱。 这三天,姐姐的放疗进展顺利,手术后恢复得很好。
和妈妈
4.爱满溢
苗苗说,当你真正走进患者内心,给予他们爱和支持,不再争斗、竞争时,真正成长的就是你自己。
她将自己的微信账号命名为“爱满子一”,希望填满自己的爱,用溢出的爱去爱身边的人。 她说,一个人如果缺乏爱的能量,就很难发自内心地爱别人。
“人无法给予别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爱也一样。” 这五年来,苗苗说她的学习基本上是为了培养爱的能力。
然而,人们难道不懂得如何去爱吗? 这些能力还需要培养吗? 今年疫情期间,淼淼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由于常年需要在诊所加班和隔离,她和母亲、爱人常常很久不见,这也导致她和妻子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情感模式。
“为什么你感受不到家人的爱,为什么没有归属感?”
妻子的一句话让她想起了她在大学里学到的护理理论。 其中提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 最低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的第三个层次是归属感和爱的需求。
她还想到,她之前读过八九遍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一章是专门讲如何“爱自己”的。 爱,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这样一种滋养生命的能量,也是一生都会践行的命题。
爱的力量首先是给予自己。 “如果你不够爱自己,却去付出别人,那就是自我牺牲。渐渐地,你就会成为受害者。”
苗苗也想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她意识到,疫情爆发即将来临,抱怨、自卑、受害者的旧模式又回到了她的生活中,而她似乎也在追随儿子的脚步。 一开始他是一个救世主,所有的苦难都是他一个人承担,最后又变成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
在自我观察和思考中,她又开始更深层次地实践爱情。
“时机成熟了,含苞待放比盛开更令人沮丧。那时你将不再选择在含苞待放的安全中度过一生,而是化蛹,享受盛开的时光。”
苗苗说,原生家庭中养成的抱怨、自卑、自责、受害者情绪模式,就像沉入大海的怪物,时不时地升起、掀起波澜,让能量犹豫不决。 就像一只破了的碗,装满了爱,充满了爱,充满了漏洞,不断地学习保存和修复。
一路走来,内心密流里有一场无声的战斗,冲破表面绷紧的包裹,迎来新的生命状态。
而当你做足了爱自己的功课,让你所爱的田地先长满了“庄稼”,长得茂盛时,爱的能量就会到处溢出,送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最亲近的人。患者的每一天都在工作。
进一步研究
5.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不久前,她三年前照顾的一位小病人来诊所检查,和爸爸一起给苗苗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几小包美味的糖果,这让她很惊讶。
她也不太记得了,当年她为那个小儿子所做的,大概就是他生病期间的鼓励和肯定。 但事实上,正是这些鼓励的话语,让这个小病人在脆弱和焦虑中感受到了来自美丽乳母的爱。
那几袋糖和回忆,让苗苗心里甜甜的许久。 以前她总觉得有些病人无理取闹手术室夜班护士的岗位职责,但现在她总觉得,虽然他们的要求很低,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话,就能让他们深深感动、感激不已。
一位女性患者放疗后仍有水肿。 此前,她的父亲还在卫生间给她挤“开塞露”,但效果不是很好。 苗苗发现了,挪到病床边对叔叔说:“来,我捏捏你。”
她把病房里的男性家属全部叫出来“清场”,锁上门,让妹妹躺在床上,帮她一点点把药膏挤进阴道,耐心地询问她的感受。 ..
“你叫什么名字,我想让你的领导夸奖你。”
第二天,叔叔让儿子给苗苗所在部门的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称赞她工作细致、周到、认真。 苗苗很感动。 她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小事,但在重病患者眼里,却是雪中送炭。
即使是一点点爱的火花也像温暖而明亮的阳光。 这些情绪互相传递,营造出更加积极、正能量的能量场。
而当爱的能量充足时,即使面对着急的疑惑和无法处理的繁琐事务,内心也能产生更充沛的力量来坦然面对。 别再像以前那样让情绪被耳朵牵着走,你就会分散在世界各地,找不到避难所。
那天,苗苗刚到护士站值班,就看到沉重的求救铃声。 她赶紧跑到病房,询问23号床上按铃的姐姐。
还没等我弄清楚怎么回事,姐姐就对我大喊大叫,说我按了多少次门铃都没有人来,突然来月经了,满床都是,还得去卫生间并且需要拔掉针...
苗苗心里委屈。 虽然之前她没有看到铃声,但是那个病人并不是她负责的。 本来他是好心帮忙的,结果却遭到了嘲笑。 如果是以前,她要么无聊,要么害羞,但今天,她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你这么恨我,我也吵架了,我之前没看到铃。” 说完,她赶紧给姐姐拔掉了针头,还给妹妹换上了新的床罩。
回程的公交车上,她回想起那天的混乱。 通过行为听到姐姐背后的需求——拔出针,获得安全感、放松感和及时的联系。 这是事情的根源,但表面却笼罩着太多的“硝烟”,让人的情绪很容易滑落。
看到患者最低的需求,给予爱和关怀,是苗苗学习实践后思想最根本的转变。 这种观点也成为她从事护理工作最有力的支撑。
护理大赛优胜者
6.情绪模式研究
工作中,护士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病房管理。
疫情发生前,诊所陪护人员数量没有限制。 病人做手术时,往往有四五个家属陪着,很多人都是下午“玩地板”。 一大早去病房检查时,地板上常常铺满地垫,书桌上摆满了吃剩的盒饭、水果等,乱七八糟。
“赶紧把东西收起来,不然我们就考试不及格,奖金会被扣除,还会被罚款。”
“看他们收拾的多好,赶紧收拾一下吧。”
然而,护士罚钱对病人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别人收拾得好与我有什么关系?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沟通根本无法打动和改变患者,也成为了入院科室管理多年来来之不易的“痼疾”。
苗苗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沟通方式。 想了想,她换了一个沟通角度:
“阿杰叔叔,大家看到我们病房大部分都进行了头部放射治疗,伤口都暴露在外面,如果卧室不清理干净,这些吃剩的饭菜和水果很容易滋生真菌,会引起手术感染。看完后,影响大家的恢复……”
从患者的角度使用这些方法来沟通和触及他们的需求和担忧。 98%的患者会理解并有动力有意识地整理卧室。 病房狭小的空间顿时整洁明亮。
苗苗说,她逐渐爱上了自己的工作,发现护理专业还有很大的进一步学习空间。 研究也成为她工作中持续的乐趣。
在日常与患者的接触中,苗苗发现出现乳房问题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病例大多呈聚集性。
比如一个单位的朋友、夫妻双方、或者一个家庭集体患病。 有一个家庭,父亲来检查后,三个孩子也相继出现问题,另外三个更严重的孩子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也有部分女性患者持续发病。 首先是甲状腺癌,然后是子宫癌,然后是胰腺癌。 对于这一现象,学术界不少专家早已关注到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而淼淼则受到心理学等课程研究的启发,决定从情感模型的角度进行探索。
情绪就是能量,能量创造图式。 当无聊、抑郁等负面情绪积累时,就会转化为囊肿、肿瘤等疾病来攻击身体,同时也是向身体发出求救的信号。
情绪也是一个人在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的影响下可能产生的一种既定模式。 这些模式在人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形成类似愤怒、抑郁、悲伤等应激反应,造成身心双重痛苦。
研究这些规律,找到解决方案,帮助更多患者缓解,帮助更多普通人预防陷入癌症的泥潭,成为了苗苗更长期的探索方向。
参加读书俱乐部
7. 护理关系的新可能性
“她似乎是一位天生的‘母亲’,她不仅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爱,对工作和病人也有发自内心的爱。这并不是出于岗位职责,而是因为她真的想照顾每一位病人的痛苦。 ”
共情教练张璐曾在多个课程中与苗苗进行过交流。 她能感觉到那肆意的爱的能量,就像一条深深的溪流,不经意间就停留在每个人的身边。
最近,淼淼还在学习叙事医疗。 她想把这10年来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故事记录下来,写成书。 闲暇之余,她还制作了许多讲义:《爱的能力》、《情绪与癌症》、《感恩生命之源》、《爱的语言》、《幸福的力量》……
在非暴力沟通学习成长小组和诊所的各种学习活动分享中,我表达了自己对爱的理解,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看待自己和他人。
妻子说这些年她进步了很多,诊所领导也听说了她的进步,给了她更多成长的机会。 朋友们总是问她读过哪些书,学过哪些课程。 从她头顶溢出的爱的光芒,也正形成一个有形无形的焦距,覆盖到她身边更多的人。
“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意识时,那就是命运。”
现在手术室夜班护士的岗位职责,淼淼可以轻松地读懂很多关于心灵成长的文字。 她说话的声音有些稚气,渐渐地,她每一个字都吐得清清楚楚,就像粗软的柳条随风飘扬,轻轻拂过她的脸庞。
而当潜意识中的爱融入生活时,护理工作不再只是“不得不”的负担,而是成为爱与同理心成长的图式,化蛹而出的花朵也能真正到来。
记得南丁格尔曾这样定义“护理”的含义:“承担保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护理病人,使他们处于最佳状态”。 护理是一种职责,也需要爱的信念和坚持。
我无从得知全省、全世界有多少护士,他们每个人在想什么,对自己的职业有什么看法,以及每天晚上面对的病人。 但从一开始,我就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具未来感的新型护理关系:
足够爱自己,让爱溢出,同时滋养患者,让彼此互相支持、互相给予力量,度过一段营养又美好的不平凡岁月。
岁月无声,爱情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