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东莞市发布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总面积 96 平方公里,近期改造 12 个重点地区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62 | 时间:2024-11-17 13:02:42

近日,东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东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规划结果预审公示)。规划期限为2023年至2035年,近期规划至2028年。全市城中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近期完成12个重点区域整治,重点关注城市城中村重点区域发展和特色要素集中的地区。

据悉,东莞市城中村具有城乡一体化、工乡混杂的特点。城中村占据城市发展的巨大空间。此次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紧扣东莞市城中村特点和问题,坚持“该改就改、该改就改”的原则,构建“大中小圈”城中村空间体系、管理和控制系统以及实施该系统,建议建立一个近期改造项目库。

城中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分类实施改造策略。

专项规划明确,充分考虑东莞“城乡一体化、产业农村混杂”的空间特点,按照“不适应国土空间规划要求、不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城市发展功能不适应人民群众现代化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现有城市管理单元、重点产业单元、重点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域,统称为集体土地,村民宅基地等建成区统称为城中村。

在专项规划中,东莞市划定城中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松山湖以及国土资源部确定的“一主两辅”区域。滨海湾新区空间规划。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将钟村城中村分为两种类型:城市社区型城中村和工业社区型城中村。

据了解,东莞将采取拆迁新建、改造升级、拆巩固结合等多种方式。 “该拆就拆,一切都要重新整理。”分类实施城中村改造战略,大力有序有效推进城中村改造,使城市中村融入城市路网、市政网络、服务网络建设新城市社区和工业社区。

划定12个近期转型重点领域,分区实施差异化转型。

专项规划综合考虑总体规划指导、现状基础和改造意愿,规划了近期城市社区城中村改造重点领域。包括:中心城“黄金双轴”区域;水乡新城、虎门高铁站、东莞站、常平站、滨海湾站周边;中心城区“三河六岸”、“东莞记忆”周边、石龙中山路-世界袁崇焕纪念公园、林则徐香烟池及太平水道两岸地区;松山湖科学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塘厦电子信息重点项目。

其中,中心城区是城中村改造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城中村综合改造将完善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和轨道交通枢纽区实施城中村综合改造。城中村综合改造为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功能、滨海湾新区对外发展功能、水镇新区服务功能、轨道交通枢纽区TOD发展等特色功能提供发展空间。

同时,各镇以城市中心区和重点工业单位为重点,实施城中村示范改造。通过改造一批城市型城中村,打造新型城市社区,打造精品城市中心;通过改造一批工业社区型城中村,建设新型工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

构建“大中小圈”空间体系

根据专项规划,将构建“大、中、小圈”城中村改造空间体系。其中,城中村改造“大圈”是东莞市未来15年城中村管控的基本框架,“中圈”则是过去城中村改造的聚集空间。五年选在“大循环”,即实施总体规划、连片规划。对于改造开发区域,“小圈”是在“中圈”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改造的紧迫性、成熟度和重要性,选择每年实施的城中村改造项目范围。

目前,东莞计划划定城中村改造“大圈”区域405个、“中圈”区域220个、“小圈”项目103个。同时,东莞近期将重点推进2024年小圈子项目实施,以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区为重点,按照重要性、示范性、成熟度评选市级重点示范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专项规划还建立了相关实施保障机制,如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城中村改造规划体系、建立城中村体检制度、建立资金保障等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落实政府财政资金保障,加强村集体资产投资,加强社会资金引入。”专项规划提到,尊重城中村改造的公共利益属性,加快推进全市城中村改造。法规立法工作;严厉打击“两违”,优化提高赔偿标准。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