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的创业梦与红极一时的校内网,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作者:admin | 分类:二手信息 | 浏览:164 | 时间:2024-09-01 09:05:29每个人的过去:
王兴的创业梦和火爆的校内网
2003年冬天,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兴向导师请了长假回国,计划利用自己学到的六度分离理论,开创中国SNS社交网站时代。
回国后,他和大学室友王慧文、高中同学赖斌强等人在海丰公园租了一套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王兴想打造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链的社交网站,并参考美国,以大学生为目标用户。
2005年2月,校内网正式上线,主打大学生实名交友,申请方式为实名+学校认证,三个月内用户数就突破3万,一时间“上校内找老同学”成为年轻人热议话题。校内网就是人人网的前身。
但今天来看,校园网红的火爆背后其实有太多的偶然因素,比如当时的社会环境、校园氛围为其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在校内网出现之前,虽然中国大陆仍有业务,但人们缺乏“放眼世界”的渠道,也没有一个传播海外新闻和思想的主要平台,即使是大学生也只能通过书籍、一些博客,甚至是口口相传来获取信息。
校园网络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这些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例如2009年前后,校园网络上的内容开始呈现井喷之势,从2008年的南方雪灾、5.12汶川地震、奥运火炬传递到2009年的“四万亿”、三聚氰胺、房价泡沫等,此起彼伏。当时的社会热点,不仅激起了万千青年人讨论、思考、表达观点的热情,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和阵营,也催生了众多的意见领袖,从而带来思想和见解的爆发,生成了大量的优质内容。
事实上,正是在那时,校园网作为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平台,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引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看法、世界观、人生观。
校园网的“日志”功能也是后来微博长博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雏形,校园网所形成的传播效应、大学生群体引发的集体思考,后来都通过微博传播开来,而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也出现在了更广泛的人群中。
今天,很多85后都很怀念人人网(校内网),因为他们回忆起那个年代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方式,那时候获取信息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校园网给当时的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窗口。
因此校园网的普及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
徐朝军和人人最好的时代
2006年,随着用户量的激增,尚未找到校内网商业模式的王兴开始陷入财务困境。
此时,校内网的投资人、竞争对手陈一舟已经多次提出收购,而且出价越来越高。最终,2006年10月,校内网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陈一舟。次年10月,王兴办理了从千橡集团离职的手续。
虽然收购校内网是成功的,但陈一舟显然不满足于人人网的用户定位局限于校园社交,他认为这个领域过于垂直细分,想象空间有限。他认为,校内网应该突破校园藩篱,抢占社交群体,然后派出得力干将徐朝俊全面负责人人网的日常运营。
这里,我们不妨介绍一下徐朝俊。
徐朝俊是互联网界的天才,16岁考入清华大学,大二时已经在中关村帮别人写程序了。1999年北京人人网二手车,读大三的徐朝俊认识了陈一舟,他对互联网的热爱让徐朝俊和陈一舟成为了合伙人,一起创业。
但好景不长,2000年北京人人网二手车,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陈一舟的公司无法获得融资,最终以3000万美元卖给了搜狐,当时年仅20岁的徐朝军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搜狐。
2005年,刚刚升任搜狐技术总监的徐朝军听到了Web 2.0的概念,随后他将这个概念与自己早年从事社区建设的经历相结合,兴奋地跑到张朝阳面前,讲起了自己对六度空间理论的看法,张朝阳对徐朝阳的理解鼓励他开始研发web2.0产品。
然而,已经在门户网站上赚到钱的张朝阳,对这种不赚钱的产品兴趣不大。被泼了冷水的许朝军,去找了自己的老领导陈一舟。两人一拍即合,许朝军很快投奔了自己的老领导。陈一舟的千橡集团开始担起发展校园网络的重任。
此后,在徐朝军的带领下,校内网的流量变现路径逐渐清晰,即通过游戏和广告盈利,并得到了资本的认可。 不久后,陈一舟宣布千橡集团获得软银等公司43亿元融资。 这个数字现在看来可能并不大,但在当时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私募融资。
到了2007年,在徐朝军的带领下,校内网已经取得了非常骄人的业绩:覆盖2200所高校,拥有超过1800万名大学生,活跃用户980万,并逐步取消IP限制,准备进军白领市场。
当时,在大洋彼岸,它只有4500万注册用户,而微软的估值已经达到150亿美元,没有人能够低估校内网的存在,焦急的腾讯甚至推出了专门的朋友网,作为对抗校内网冲击的防御性产品。
2009年8月4日,“校内”正式更名为“人人网”,这意味着当时全国最大的校友网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全体网民的平台。
但正如很多老用户回忆的那样,徐朝军的时代,是人人最好的时代。
近百亿估值2000万卖出
人人网错在哪儿?
2010年1月,盛大网络上海办公室来了一位新同事,半年前曾在北京推动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的徐朝俊加入了盛大网络。
此次,陈一舟亲自接替徐朝军担任人人网主要负责人,在徐朝军打下的扎实基础和市场对SNS产品的普遍看好下,人人网于2011年5月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
上市当天,人人公司的市值就飙升至70亿美元,最高峰时曾达到94亿美元,成为当时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中,继腾讯、百度之后的第三大互联网公司,可谓是一段辉煌的岁月。
据统计,2011年是人人网最辉煌的一年,注册用户数突破1.7亿,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但也正是在那一年,曾经巅峰的人人网迎来了它的转折点。
之后,人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走下坡路。最后一次登上热搜还是在2018年,但引起关注的原因是人人被中国政府以2000万美元现金收购,给了北京多牛互动传媒有限公司。也就是说,曾经估值94亿美元的“社交网络先驱”人人最终只卖了2000万美元。
至于人人网为何倒下,人们从未停止追问。2015年DCM CEO峰会上,时任DCM管理合伙人的陆蓉直接问陈一舟:“我们投资人人网,一开始就觉得可以做成中国产品,为什么最后没有做成中国产品?”
陈一舟只回应了一句话,“因为中国已经有中文版了,腾讯就是中国的。”
这当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有人将人人网的没落归咎于内部管理混乱。2010年,负责市场营销的杨慕涵与陈一舟产生分歧,随后选择离开人人网。副总裁杜越也与陈一舟长期存在分歧,辞职时曾写过一封措辞强硬的邮件,直接指责陈一舟“非常消极”。
不过,如果将人人网的没落完全归咎于管理层内部纷争,恐怕难以令人信服,毕竟一家市值近百亿美元的公司,不可能一开始就靠几个管理层就能建立起来,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或许是人人网产品本身存在问题。
1. 社交平台氛围被彻底破坏
人人网原本是校内网,但随着其转型成为“全民社交平台”,平台开始充斥着各种新闻和段子,彻底破坏了原有的社交氛围,变化后的人人网开始“逼”用户离开。
例如,2011年之前,人人网上广泛分享的内容主要有考试、恋爱、星座、旅行、校园通告等,这些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符合其原有的用户定位。
但从2011年开始,人人网开放了公众平台,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公众账号,可惜那一年新浪微博已经火爆,冷笑话精选等草根账号开始涌现,人人网的公众账号就成了微博笑话的搬运工。
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人人网在随后几年的衰落,很多用户有两个感受:第一,自己的时间线被一堆公众号淹没,全是自己在微博上看到的段子,诸如此类;第二,很多好友也不再发原创内容,大家都只是转发段子,因为转发比发原创内容容易,人人的社区氛围被破坏了。
2. 注重短期投资,失去核心腹地
上市之后,人人急于寻找变现模式,负责人曾将人人定位为“++Zynga+”,但过于急切的心态让人人不仅没能守住社交阵营,而且对自身的目标受众和属性的定位也出现了混乱。也可以说,陈一舟浓重的商人、投资人思维导致了人人核心地位的丧失,以及随后的战略偏差。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人人网没有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任何一个热点:
当社交游戏流行起来时,开发了偷菜、抢停车位等游戏;
在团购热潮中,它也发展团购业务,但做得不好,不得不关闭;
在直播生意火爆的时候,它也做直播生意;
二手车市场火爆的时候,人人网也介入了;
因为陈一舟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兴趣,人人网参与了不少投资……
但尽管人人网涉足了所有热门行业,却并未给公司带来显著的利润。在转型过程中,人人网失去了最重要的业务——“校园社交”。“我忘了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这些分散的产品布局,最终导致人人网自身社交平台的定位混乱,用户无法找到人人网清晰的定位,离开成为必然。
3.产品缺乏扩展可能性,模型本身存在局限性
人人网虽然脱胎于校内网,但最初瞄准的市场领域并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大学生和校园生活。从营销角度看,这样的产品其实没有延伸的可能性。因为学生工作之后会毕业、步入社会,需要新的平台,而加入新平台就意味着离开人人网。
此外,从私密社交向泛社交的扩散过程是社交产品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过渡产品、基于校园场景提供半熟人社交的人人网并不具备护城河,逻辑上也会被取代。
但不管怎样,那些年的天时地利人和,最终成就了人人网。从很多意义上来说,人人网是今天与微博、微信并存的社交产品形态的雏形和先行者。
结论
2018年8月,陈一舟发表长文哀叹:“我不再懂社交了”。
或许是真的不懂社交,或许是内心倔强,陈一舟最终还是不愿意将人人网从“校园社交”这个狭窄的场景拓展开来,进行泛社交网络的全面尝试。
对此,他曾多次表示,不能接受“人人网在最后的剩余价值发挥完之后就关门大吉。”在陈一舟看来,校园场景和人人网生态的厚重积累才是最珍贵的。
然而时代在变,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也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运行的,不改变就会被时代甩在身后,最后人人网的发展也陷入了自己的悖论:
如果人人网不肯走出校园这个狭窄的社交场景,就很难扩大用户群,最终只能局限在1985年至1995年出生的特定人群中。
但一旦脱离校园社交这个独特的应用场景,人人网就变得跟别人一样,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无法与微信、微博等平台竞争,这是人人网面临的终极尴尬。
这也正是多牛媒体创始人姜南所说的:“2011年人人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人人网很难复制当年的盛宴。
参考:
“2008年我为何怀念人人网?”新潮流思考
“迷失8年,人人归来”新芽
格隆《人人网强势回归,却找不到85后集体记忆》
排版|李浩校对|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