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梳理与评价(管理理论范文)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201 | 时间:2022-07-06 07:06:39

封面《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梳理与评 Word格式,可编辑,含目录 精心整理,放心阅读,欢迎下载! 文档信息 文档编号: 文-(自定义文件编号) 文档名称: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梳理与评价.doc 文档格式: Word (*.doc,可编辑) 文档字数: 5935 字,(不统计页头页脚及版权声明等文字) 文档适用: 作为工商管理论文、管理理论论文科目,编写学士学位论 文、本科毕业论文或发表期刊、评初级职称的参考文献; 可作写作参考,解决学术论文怎么写及格式等相关问题。 文档仅供学习交流,请勿商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梳理与评价 目录 一、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梳理及评价 (一)调控的初始阶段(2003~2004) (二)调控的强化阶段(2005) (三)调控的深化阶段(2006~2008) (四)调控的转折阶段(2008~2010) 二、对策建议 楼继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正文 论文摘要:自2003 年以来,为了控制房地产的过热发展,中央政 府密集地出台了许多措施与政策。然而,严峻的现实是房价的直线上 升和全面上涨。本文在对2003 年以来我国几次房地产宏观调控进行回 顾与评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前几轮宏观调控未能奏效的原因。

最 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高房价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一、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梳理及评价 自2003 年以来,为了扭转房地产市场过热态势,政府陆续出台一 系列的举措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政府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既有 土地政策、信贷政策,也有经济政策和行政措施,并且在不同时期呈 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调控的初始阶段(2003~2004) 2003 年以来,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 过热、房价上涨过高的现象,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有些城市,房价涨幅 超过10%。于是从2003 月央行121号文件开始,中央政府出台了 一系列调控政策。这一阶段调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资过 热,调控的主要内容是关死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加强土地和金 融政策的管理。出台的政策主要有2003 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2003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 号文);2003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 号文),2004 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以及2004 年央行两次提高 存款准备金率,将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以上和对金融 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整等。

总的来说,此次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 主,力度较大。在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由2004 年初的50.2%,逐月下降到年末的28.1%,回落22.1个百分点。 但这次调控主要是抑制供给,对需求、尤其是非合理需求缺乏有效 控制,结果出现投资炒作和被动需求等非合理需求的快速增长,引起 了供求关系的失衡。加之中低价位住宅供应比例下降、房地产供求结 构不合理等问题引起商品房价格大幅上涨,全国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 长14.4%,尤其是上海、杭州、宁波等东南沿海城市房价涨幅更大,引 起了社会各界对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关注和担忧。 (二)调控的强化阶段(2005) 2005 年初,根据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央政府在3 个月内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调控的目标由控制房地产投资规 模过大的单一目标,向既控制投资速度又要抑制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 快的双重目标转换。调控重点也出现了相应调整,从增加供给和减少 需求两方面入手来调整房地产市场,实现稳定房价的目的。一方面, 利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提高炒房成本,抑制房地产投机需求; 另一方面,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以此增加土地供给。

同时, 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改善住房供给结 构。这一时期的政策主要有:2005 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 《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媒体称之为老“国八条”),将 稳定房价提高到了政治高度,要求建立政府负责制,省政府负总责, 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 责任人责任;2005 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 《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媒体称之为”新国八条 “),这是目前中央政府在进行房地产宏观调控过程中由政策层面向 操作层面的细化措施。中央这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被业内 形象的称之为“组合拳”。此外,2005 月17日,央行上调房贷利 率,这是继2004 年10 月29 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 利率后不到5 个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再次上调,同时,央行宣布取 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 通过2005 年“急风骤雨”式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虚火”消 退了不少,年末房地产投资增长了19.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8.2 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7.5%,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6 个百分点;上海、杭州等城市大幅上涨的房价得到了有效控制,宏观 调控初见成效。

但是,总的来说,本轮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抑制房地产 需求的过快增长,如开征房地产交易税、提高房贷利率等都是着眼于 需求方面的。在供给方面,由于担心投资过热,在稳定房价的政策 下,政府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投资增长率的反弹,控制房地产投资。其 次,大多数政策无法有效操作,如房价调控幅度、户型调控指标、商 品房与经济适用房比例等都不具体。因此,经过了2005 年近一年指向 “调控房价”的“房地产新政”之后,国内房价依旧高烧不退,住房 问题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三)调控的深化阶段(2006~2008) 进入2006 年,房价不断高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住房供应结构失 衡的突出问题又凸显出来。于是,2006 月国务院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随后各种细化的调控措施陆续 出台,从土地、税收、外资准入、信贷、住房结构和房地产市场交易 秩序等方面全方位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面调控,不仅涉及房地产二 级市场(房地产开发、交易市场),而且集中力量于房地产一级市场 (土地市场),不仅重视经济、金融等市场调控手段的组合使用,更 以行政问责的手段来确保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力。所有这一切,显示 了政府控制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心。

因此,可以 说2006 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猛烈、最严厉的政策调 控,但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并没有明显改变其运行轨迹。 全国70 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5.5%,尽管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但一些大 城市的房价还创下了历史新高。尽管中央政府严厉督促各地方要在规 定时间内制定出落实房地产新政的实施细则并加以落实,但由于一方 面房产新政执行须有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技术 障碍,因而各项调控政策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到2007 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落实并完善前几年出 台的各项措施。除此以外,针对2007 年国内经济过热、房价飙升、投 机泛滥以及住房社会问题突出等新的现象,国家也加强了应用金融调 控的力度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力度。因此,2007 年我国房地产市 场调控也可以称为“金融调控年”。总的来说,2007 年的房地产调控 政策,整体趋势是针对性加强,操作性加强,力度大,见效快。在 2003 年国家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以来,2007 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最有 效的,也是最有针对性的。这是因为,一路飙升的房价已经成为一大 社会公害,上至国家决策层下到百姓都为之焦急万分。

无论是从民 生、社会稳定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 危险性都已被决策者高度重视。同时,房价过快上涨使得低收入人群 住房问题越发突出。也正是在2007 年,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基点发 生的根本性的转变,即市场和保障都要抓、市场和保障不能偏的“两 条腿走路”调控模式。 (四)调控的转折阶段(2008~2010) 2008 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变 化,以及宏观调控政策基调的变化而变化的。2008 年,美国次级抵押 贷款危机从金融领域传染到实体经济领域,由美国国内蔓延到全球。 受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和大 幅度的调整,由年初的“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扩内 需、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国内宏观调控基调一年多变。在此 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9 月之前的 “去泡沫化阶段”和9 月之后的促进阶段。 2008 年上半年:这一阶段房地产政策的特征是平淡,因为在房地 产市场自身下行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一阶段的房地产市场调 整是政策制定者们所愿意看到的。在政策上,在巩固以往调控成果的 同时,重点落实国发〔2007〕24 号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精神。

对房地产行业既不打压、也不促进,他们更关心的是宏观经济的调 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暴发使全球经济急剧恶化,中国的 GDP 继续快速下行。前三季9.9%的增长率成为警示的信号,“保增 长”也开始逐渐替代“一保一控”。从此时开始,房地产行业实质上 进入政策拉升期。在11、12 两个月多重强力政策的刺激下,居民购房 贷款成本、税费成本明显下降,持续观望的购房需求得到一定程度释 放,各地房市成交量出现了回升,整个行业在一片期待中进入了2009 年。然而,出乎大多数的意料,2009 年中国不少城市房价涨幅达到甚 至超过了50%,有的甚至超过100%。于是,以去年12 月“国四条”为 标志,中国开始调控经济危机过后一路高歌猛进的房地产市场,但房 价却是“越调越高”,楼市从“小阳春”一举进入“大阳春”。于 是,在百姓的质疑声中,新一轮调控开始了。和上一轮调控的不温不 火相比,本轮宏观调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调控思路与过去有 所不同。在前几轮宏观调控中,房地产被视为仅仅是经济政策的一部 分,而非社会政策的一部分。把房地产视为单纯的经济政策领域,其 GDP 功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凸显出来,而其社会功能就被忽视。

本轮宏观调控首次强调了房产的社会功能。第二,调控政策的针对性 强,精确度高。本轮宏观调控在强调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增加住房供 给、改善供应结构和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重点放在了加强住房需求 管理,尤其是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对炒房投机行为进行精确严 厉打击。第三,调控政策的力度大,如“国十条”首次提出:建立考 核问责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这意 味着维护房价稳定已被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使地方官员不能再在遏 制高房价上不作为甚至推波助澜,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充分表明了 中央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 二、对策建议 虽然历经数年的“空调”和“越调越涨”之后,很多民众已经对房 地产的宏观调控失去信心,更有甚者认为“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公信力 已消失殆尽”,但这次打破了“以往套路”的调控新政,迅速给中国 房市带来的“转折性”变化,不仅一下子使楼市由“卖方市场”转变 为“买方市场”,而且就连一些开发商和炒房者都不得不承认,新政 下,中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可能要降两三成。但是笔者认为,单纯 靠政策调控价格,治标不治本,中国房地产要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 道,除了房产新政更多的“精准之刀”外,尚需中国整体改革的推 进。

具体而言: 第一,改变过于倚重房地产的经济结构。2009 年为了遏制金融海 啸余波的蔓延,中国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催生了房产的异 常火爆。但过分依赖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最不合 理的部分。房地产业相对IT、生物制药等行业,技术含量低,对国力 增强的综合推动作用有限;而且这一行业的兴盛是以资源损耗为代价 的,因为土地是越用越少的资源。国家的实力提升,不可能靠房地产 业暴利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 使房地产业退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序列。 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现行的 地方税体系呈现税种小而多、税源分散、涉及面广、收入零星的局 面,缺少“站得住”的主体税种。另一方面,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 比,中国把更多的责任下放给了省以下的地方政府,中国财政支出的 65%由这些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政府所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不对 等。)因此,要提升政策效力,实现政策目标,就必须加强中央与地 方的利益整合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协调双方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均衡。一方面,要合理 配置税种,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另一方面,加强地方税体系建 设,培育地方财源新的增长点。

此外,还要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财 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改革政绩考核标准。由于传统的绩效考核标 准和办法存在许多弊端,如政绩考核以GDP 增长为重要指标甚至唯一 指标,导致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时 打了折扣。因此,一方面,上级政府要强化责任(事故)追究制度, 使各级决策者在行使公共权利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为了国 家,为了未来,科学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政绩考核标准,允许一些地区GDP 零增长甚至是负 增长。同时,完善地方政府利益约束机制,如尽快出台《土地出让金 管理办法》,使土地出让金的支出有法可依。 第四,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 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显示,内地基尼系数已 激增至0.48,大大超出0.4 的警戒线。收入差距过大,在目前我国缺 乏多样化投资工具的背景下,导致大量资金炒股炒楼,最典型的如温 州炒房团。因此,要让商品房回归消费属性的本质,一方面我们要扩 大居民投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尽快启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只有使 调控和改革相结合,在定期的调控之下,进行金融、税收、土地、财 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长效改革,同时实现地方政府转型,中国房地 产市场才能真正“健康” 第五,改革现行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实行多轨制的开发与建设。

应 打破只有房产商开发房地产的格局,走房产商开发、政府开发、单位 集资建房等多种途径。比如可以采取“政府出地,房产开发商建房” 的办法,由政府提供成熟土地,按“代建制”即建设主体招投标的模 式实施各类房屋的建设,房产商只能买卖地上建筑部分的房屋,地皮 部分则以税收或租金方式由政府根据地价增值情况逐年累进或分年限 向房屋购买者征收。还应改革现行的单一的供地制度,按使用方向实 行有条件的土地“招拍挂”,如解决普通居民自住用房的“三限”土 地招标(限房价、限地价、限户型)等。 第六,把改善民生与调整房地产供应结构紧密结合,努力增加保障 性住房供给。有资料显示,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比例 分别达到了50%和84%。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它们的经验,积极推进 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进而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比例。同时要 加快制订、完善全国统一的保障性住房配售条件、流转、管理等的法 律和制度规范,严格依法管理,杜绝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腐败问 题,杜绝保障性住房的完全市场化开发和商业化投资炒作。 参考文献1 刘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作用》,上 海房地,2009 郑永年:《要预防房地产泡沫转化为社会泡沫》,中国发展观察,2010 丁任重:《中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效应与走势分析》,经济学家,2010 周伟林:《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楼继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中国投资,2005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梳理与评价”文档源于网络,本人编辑整理。本着保护作者知识产权的原则,仅供学习交流,请勿商用。如有侵犯作者权 益,请作者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联系本人,我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阅读与下载!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