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

史纲常考点:土地政策变化

作者:admin | 分类:房产资讯 | 浏览:66 | 时间:2023-12-09 09:04:53

土地政策的变化

孙中山

老三民主义的民生原则: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了“三民主义”。 是民生工程之一。 提倡征收地价税,将地价上涨的幅度转嫁给社会,消除地主从地租、地价上涨中获取暴利的可能性。 其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土地所有者评估并报告,国家根据价格征税。 未来土地价值的任何增长都将返还给公众。 同时,国家保留按照申报地价购买土地的权利,防止地主少报地价。

缺点:没有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不直接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需求,难以成为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参与土地改革的理论武器。革命。

意义:使中国富强,同时避免贫富差距,避免社会危机。

新三民原则的民生原则:1924年,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诠释三民原则,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提出改善工农生活条件。 新三民原则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农工业”。 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从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

意义:农民通过革命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首次得到肯定。

缺点:没收苏联政府所有土地,禁止卖地,不符合中国国情。

《兴国土地法》:毛泽东于1929年4月在江西兴国制定。

修改:对井冈山土地法进行原则性修改,将“全部没收土地”改为“全部没收公有土地和地主阶级土地”,保护中农利益不受侵犯。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依靠贫农和农民工,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工人,消灭地主阶级; 以乡镇为单位,按人口平整土地,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实行征收。 加多补少,减脂补瘦。 (毛泽东、邓子恢)

中共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双减双缴:抗战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减息的政策。

意义:交租付息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有利于争取广大地主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减租减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

中共的解放战争(1946-1949)

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和土地问题的指示》土地政策的演变,又称“五四指示”,改变了减租政策抗战时期减息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中国土地法纲要》: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土地会议上制定并通过,明确规定“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废除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农村所有地主的土地和公有土地,将由农村农会接管,分配给少地或无地农民。”

弊端:“征收富农多余财产”的规定,对部分中农和工商工人造成了侵害。

意义: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站起来的农民热情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这次会议之后,解放区农村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热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时期(1949年—195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更正:由征用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改为保住富农经济

宗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辟新中国工业化道路。

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区别: 1、范围更广(以前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 2、目的变了(以前是为了赢得革命,这次是为了赢得革命,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开辟新中国工业化道路); 3、对富农实行新的政策(以前是镇压、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留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4、影响更为深远(这次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民族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意义:1、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为3亿多无地或失地农民分配了土地; 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3、广大农民成为了土地、政治上、经济上的主人; 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发展和民族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巩固; 六、摧毁了美江反动势力集团的社会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扶的原则。 3、正确分析农村阶级和阶级形势,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三、坚持积极引领、稳步推进的方针,分步实施。 3、分为互助组、初级俱乐部、高级俱乐部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展互助小组和试办初级合作社。 互助小组是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的。 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仍归个体农民所有,但他们组织起来,互相帮助生产,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第二阶段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基层合作社的特点是土地持有、统一管理,实行集体劳动。 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占有、分红相结合的方式。 牲畜和大型农具也获得一定的报酬,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性质。

第三阶段是高级俱乐部。 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所有。 它的性质是完全社会主义的。

意义:组织农民将农业从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转变为合作经济,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三大转变的意义):我们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阶级关系和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它为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新时代,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道路,创造了前提。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将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承包给集体组织。

农业生产责任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将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承包给农民。 承包户按照合同规定的权限,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自主做出经营决策。 分享业务成果

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两级管理,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管理的优势,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适应我国农业特点,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的提高。 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时期

内容

影响

原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至土地革命初期

(见下栏“土地革命时期”)

打败土豪土地政策的演变,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发展和反对军阀统治。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农劳动者在政治上实现了翻身,在经济上获得了土地,生活得到了保障。 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为了反对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

路线:依靠贫农和农民工,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工人,消灭地主阶级,把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满足农民用地需求

抗战时期

房东减租减息,农民交租减息

提高了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 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为了巩固根据地,赢得抗日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土地被从地主手中没收并分配给农民。 1947年起,中共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得到了土地。

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热情。

满足农民用地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并在政治和经济上实现了转变;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发展和民族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新解放区农民急需土地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从互助团体、初级俱乐部向高级俱乐部转变

组织农民把农业从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转变为合作经济,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冲刺阶段的课程计划已经确定,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无限制地反复观看。已经开始的是针对重点难点的详细讲座。 您可以随时参加,其他课程将陆续开始。

课程:十九大考研政治重点难点深度讲座

内容:马原理、毛中特、历史提纲、思考与实践的要点与难点

主讲人:金六安

方式:在线视频(手机上可反复观看,微信小程序无需下载APP)

时间:15节课,每节半小时

效果:突破重点、难点、常见测试点

费用:66元

注册:识别二维码并按照提示操作

演变土地政策的原因_土地政策变迁_土地政策的演变

土地政策的演变_演变土地政策的原因_土地政策变迁

演变土地政策的原因_土地政策的演变_土地政策变迁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